沒有調研機構,如何有效洞察用戶的痛點?

而在互聯網時代,運營人必須熟練使用另外2把武器:換位體驗和營造用戶參與感。正是靠這2個“大招”,我的朋友張小二在短短1年多時間里,將一個衛(wèi)生巾品牌從0做到7000萬估值。

我們請了專業(yè)機構做用戶調研,花了50萬?!币粋€在聯合利華工作的好友告訴我?!巴梁腊?!”我說,“很多中小企業(yè),一個月的營銷費用也就這個數?!闭{研這件事,很讓運營人頭疼。你請專業(yè)公司做吧,報價高的嚇人,要搞大樣本的問卷調查,焦點小組訪談等等,興師動眾就一定能調出成果來嗎?他也不敢保證。你要自己做吧,又沒系統(tǒng)學過,咱也不專業(yè),咋整?我的建議是——向全世界最細心的日本人學習。

先講個故事。1992年,日本三得利公司推出罐裝咖啡品牌,名叫WEST。當時日本喝咖啡最普遍的是20歲左右的年輕男性。在這個判斷下,WEST咖啡啟用當時年輕人最喜歡的施瓦辛格拍廣告,廣告調性也是年輕,活潑的感覺。初創(chuàng)期,WEST投入大量費用,廣告投放量占市場8.2%,排行業(yè)第二,自動售貨機遍布日本,結果呢:市場占有率只有悲催的4.2%。

Why?三得利請到日本電通傳播中心的策劃總監(jiān)山口千秋進行用戶調研重新審視這個品牌。山口千秋認為:“用戶的內心就好像冰山一樣, 你能輕易觀察到的是冰面;而真實動機深藏在冰面下。”

觀察與洞察山口千秋做了3件事:用銷售數據重新定位客群、實景測試和“偷窺”。

首先是用銷售數據重新定位客群。雖然已經知道主打年輕人是共識, 但山口千秋仍然心存懷疑, 開始調查罐裝咖啡都賣給了誰。他發(fā)現一個重大線索:年輕人喝咖啡普遍沒錯, 但有另一個小眾群體喝得更多!他們一周可以喝掉5罐以上!數據顯示:20% 的中年勞工(如出租車司機、卡車司機、底層業(yè)務員)喝掉了60% 的罐裝咖啡!他們才是真正要推廣給的對象。

接著是實景測試。當時品牌方對咖啡口味拿捏不準, 味道是微苦好還是微甜好?山口千秋先請一批勞工到電通公司辦公室里, 把微苦和微甜兩種咖啡放在同樣包裝里,請他們試飲, 大部分人表示喜歡微苦味。但山口感覺不對勁,“辦公室不是顧客日常飲用場所啊!”于是他把兩種口味的咖啡放到出租車站點、工廠等勞工真正接觸場景中去試驗, 發(fā)現微甜味被拿走更多!原來,“害怕承認自己喜歡甜味后會被別人笑話沒有品位”,這讓很多勞工在辦公
文章申明:本文章轉載自互聯網公開渠道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
文章評價
登錄后可以評論
立即登錄
分享到